“中國制造”依舊遍布全球,但變化卻在逐漸發生。人們發現,中國制造的小商品少了,以高鐵、核電、電信等高端裝備制造業為代表的具有高科技含量、高附加值的產品正在不斷改變“中國制造”的形象。
與此同時,國際上也正在興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,其中德國提出的“工業4.0”就是典型的代表。中國制造業該如何抓住這一時機實現戰略轉型,真正實現從工業大國轉變為工業強國?本屆政府開出的藥方就是“中國制造2025”發展規劃。
“中國制造2025”與德國工業4.0既有很多相同之處,也有很多不同之處。中國和德國工業發展的水平不在一個起點上。德國實現工業4.0也需要8-10年。從內容上看,德國工業4.0和我們前期提出的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有異曲同工之處。如果說有什么不同,就是我們的發展階段、發展水平不同。德國總體處于從3.0到4.0發展的階段,我們的工業企業有些可能還要補上從2.0到3.0發展的課,然后才能向4.0發展。
不能忽視制造業
今年“兩會”上,中國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: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。制造業是我們的優勢產業。要實施“中國制造2025”,堅持創新驅動、智能轉型、強化基礎、綠色發展,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。采取財政貼息、加速折舊等措施,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。堅持有保有壓,化解過剩產能,支持企業兼并重組。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,開發利用網絡化、數字化、智能化等技術,著力在一些關鍵領域搶占先機、取得突破。
中國過去號稱“世界工廠”,雖然中國面臨產業轉型,但在可見的時間內,還是應該守住“世界工廠”的基本定位。中國這個“世界工廠”今后的發展,應該以制造業發達的德國為標桿,強化并保持強大的制造業。
中國是大國經濟,應該擁有能夠支撐龐大而完整的工業體系;中國又是“世界市場”,這為中國的工業體系提供了強大的市場拉動。如果沒有強大的工業體系(尤其是制造業),沒有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,很難說中國是一個真正的經濟強國。
在2014年公布的全球十家最賺錢的企業當中,中國有4家企業入榜,全部都是國有商業銀行,沒有一家工業企業。而入榜的另外6家外國企業中有蘋果、三星、微軟三家電子制造企業。這種差別的確發人深省,中國最賺錢的企業是依靠金融資源堆砌的國有銀行,而最賺錢的國外企業卻是依賴創新的電子制造企業。對中國來說,工業是中國經濟的必然基礎,也是未來難以放棄的支柱型產業。
李克強總理提出的“中國制造2025”是升級版的中國制造。該戰略的一條主線是——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制造?!爸袊圃?025”還有八項戰略對策——推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;提升產品設計能力;完善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;強化制造基礎;提升產品質量;推行綠色制造;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和優勢產業;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。這些對策是中國制造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所在。
發展升級版的中國制造是非常重要的策略,如果忽視制造業,就意味著中國經濟在忘本!